《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五、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上篇诊法
第一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颈项
四、望躯体
五、望四肢
六、望二阴
七、望皮肤
第三节:舌诊
一、舌的形体结构
二、舌诊原理
五、望舌质
六、望舌苔
七、望舌下络脉
附、危重舌象的诊法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第五节:望排出物
第二章: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
第二节:嗅气味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经带
十、问小儿
第四章:切诊
第一节:脉诊
一、脉诊的原理
二、诊脉的部位
四、正常脉象
五、病理脉象
六、妇人脉和小儿脉
第二节:按诊
一、 按诊的意义
二、 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 按诊的内容
第五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
一、 表里辨证
二、 寒热辨证
三、 虚实辨证
四、 阴阳辨证
第二节: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 证的相兼
二、 证的错杂
三、 证的转化
第六章:病性辩证
第一节:六淫辩证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淫证
第二节:阴阳虚损辨证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阴证
第三节:气血辩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第四节:津液辩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水停证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 (一)肺气虚证
- (二)肺阴虚证
- (三)风寒犯肺证
- (四)风热犯肺证
- (五)燥邪犯肺证
- (六)肺热炽盛证
- (七)痰热壅肺证
- (八)寒痰阻肺证
- (九)饮停胸胁证
- (十)风水搏肺证
- (十一)大肠湿热证
- (十二)肠热腑实证
- (十三)肠燥津亏证
- (十四)肠虚滑泻证
- (十五)虫积肠道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 (一)心肾不交证
- (二)心肾阳虚证
- (三)心肺气虚证
- (四)心脾两虚证
- (五)心肝血虚证
- (六)脾肺气虚证
- (七)肺肾阴虚证
- (A)肝火犯肺证
- (九)肝胃不和证
- (十)肝郁脾虚证
- (十一)肝胆湿热证
- (十二)肝肾阴虚证
- (十三)脾肾阳虚证
第二节:六经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辨卫气营血证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第四节:三焦辨证
一、辨三焦病证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五节:经络辨证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
第一节:中医诊断思维方法
- (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 (二)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
- (三)疾病诊断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中医诊断思维的应用
—、辨症
二、辨证
三、辨病
四、辨人
五、辨机
第九章: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中医医案
一、中医医案的特点
二、中医医案的内容
三、中医医案示例
第二节:中医病历书写
(一)主诉的确定与书写要求
(二)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
(三)现病史的书写要求
(四)诊断结论书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