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在线阅读
-
饮食养生-《中医养生学》
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
-
现代药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药学研究 一、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 1949年以前,我国一直从国外进口强心药和降压药。1949年以后的前十年,我国对心血管药物的研究,主要是寻找国产萝芙木资源和品种的引进。对萝芙木化…
-
药政管理-《中国医学通史》
一、药品管理法 1949以来,先后制定一些药政管理条例、规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提高药品质量的措施,并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定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作为开展全国质量管理的依据。1978…
-
药物生产与流通-《中国医学通史》
一、医药企业的整顿与改革 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等八个部委于1979年5月15日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国务院于同年6月8日以国发[1979]144号…
-
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一、高等药学教育 (一)高等药学院(系)及专业 1952年开始,国家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将原华东药学专科学校扩建为华东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内的药学院独立为东北药…
-
药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 1949年以前,我国一直从国外进口强心药和降压药。1949年以后的前十年,我国对心血管药物的研究,主要是寻找国产萝芙木资源和品种的引进。对萝芙木化学、药理、…
-
现代特种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康复医学 1982年卫生部指定鞍山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三个疗养院试办康复医学中心,此年石家庄河北省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是为康复医学机构建立的开始。 1984年出现了一个…
-
医学人类学-《中国医学通史》
近年来,医学人类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营养与文化的关系处理;现代医疗系统与当地民间传统医疗系统的协调,医生与病人各自文化背景的平衡,人类学家在医疗过程中角色作用的发挥等。医学…
-
职业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职业病学科的崛起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全国没有一所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及专门从事职业病学的专业医师。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1956年9月在天津建立起我国第一…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7年中,法医学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迎来了我国法医学事业的第一次发展。1950年,卫生部发布了《解剖尸体规则》准…
-
运动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运动医学是在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1957年各地体育学院与医学院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教研室;1958年国家体委建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其中设有运动医学研究室;1959年北京医学院运动…
-
老年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现代老年医学工作起始于五十年代中期,195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先成立了老年医学研究室,同时北京医院、武汉医学院等开展了长寿调查,为起步阶段付出了巨大贡献。而有组织的研究是…
-
康复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1982年卫生部指定鞍山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三个疗养院试办康复医学中心,此年石家庄河北省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是为康复医学机构建立的开始。 1984年出现了一个建立康复医学机…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中国医学通史》
一、医学哲学 1952年在我国开展了学习苏联医学、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的活动,这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掌握巴甫洛夫学说是有益的。但也有人把巴甫洛夫学说看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化身,主张R…
-
医学文献学-《中国医学通史》
全国解放后,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情报事业也随着情报机构的建立而初具规模。在这一阶段,国内的检索工具期刊相继创立,国外的检索工具期刊也不断引进。为了提高医学工作者查找和利用医学文…
-
医学教育学-《中国医学通史》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上海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校联合发起,于1980年4月和1981年5月分别在武汉…
-
医学心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至196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医学界普遍学习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试图用条件反射阐述病人的行为。直至1958年,中国…
-
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通史》
医学社会学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它开端于1981年12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由刘宗秀任组长,并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相应设立了分组,同时确定了重点研究课题,…
-
医学哲学-《中国医学通史》
1952年在我国开展了学习苏联医学、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的活动,这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掌握巴甫洛夫学说是有益的。但也有人把巴甫洛夫学说看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化身,主张”树立以巴…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一、物理诊断学 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黄大有编译的《物理诊断学》一书,奠定了我国物理诊断学教学的工作基础。1951年2月陈锵翻译了卡博特《物理诊断学》第十三版,由东北医学图书…
-
核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党和国家对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十分重视,1956年国务院在新拟订的科学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中,已将核医学列为国家的一项重点任务。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卫生部在西安创办了同位素测量仪器训练班及…
-
临床肿瘤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病因学 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对研究癌的指导思想工作从局部到整体,从个体到群体,根据临床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环境中化学性致癌的研究,认为肯定性致癌的根据是: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人体致…
-
护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1950年夏,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有全国各地护士参加,大会对护理专业发展作了统一规划,将护理专业定为中专,护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 1957年12月9~15日,北…
-
放射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1956年,谢志光教授、汪绍训教授,创造了汪一谢氏公式,测量国人心脏表面面积的预计值。这一研究,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外有一些作者分析总结了支气管肺癌的漏误诊原因,其中…
-
营养与饮食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我国公共营养事业的发展 我国1936年首次提出“中国民众最低限度的营养需要”未列入维生素的需要量,1949年后前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在编辑包括维生素含量在内的《食物成分表》…
-
神经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初创阶段 五十年代初期使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长沙、天津等处大量培养医学进修人员。1952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在38个医学院中,有30个开设有神经病学课程。…
-
精神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至1959年我国精神病学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就从1950年开始精神病学教学工作使受到重视,在医学院校中作为单独课程进行讲授。1954年统一了教学大纲,并进行教学实习,扩大…
-
口腔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口腔医学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 建国四十多年来,口腔医学的疾病防治工作,全国口保健网已有较普遍的布局。在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西安、成都、重庆、广州等均有…
-
皮肤性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1949年以来,我国皮肤性病科的科学研究首先是着眼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皮肤病和性病的临床和理论研究,一些传染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变应性及自体免疫性…
-
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耳科学的发展 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耳科学主要围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颅内外合并症的手术治疗,总结成败经验。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以恢复与保存听力为目的鼓室成形术,1957年我国…
-
眼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临床眼科学进展 五十~六十年代,白内障手术以囊内摘除术为主,方法有冷冻摘除、硅胶棒摘除、骨炭棒摘除,囊镊法摘除等。传统的老年性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也在开展。这些手术方法相对较简单…
-
儿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小儿腹泻病 我国对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四季分明,腹泻发病各季度,各月发病不尽相同,通过历年资料显示我国腹泻发病,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为6、7、8月称夏季腹泻…
-
妇产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妇女保健工作 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各医药院校的卫生系,都设有妇幼保健学教研组织,五十年代中期,学习苏联教学经难验时,取消了这个组织,但妇幼保健教学归属并未落实,从五十年代中期…
-
外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显微外科的进展 自从JacobsonJ.H和SuarezE.L在1960年成功的开创小血管吻合技术后,关于小血管吻合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就迅速地在我国开展起来。1963年,北京积…
-
地方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克山病 1949年前国内外医学界对该病进行过多次调查研究。1911年吉林省东南路观察使署辖下的延吉官医院曾对当地急型克山病暴发调查后定为“时疫”。1935年秋,黑龙江省克山县…
-
内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呼吸系统病 五十~六十年代,国家卫生部开展了以城市工矿为中心逐步扩展至农村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建立各级机构,防痨宣教、接种卡介苗,尤其是异菸肼,利福平高效抗结核药物的相继合成,…
-
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1949以来,开展群众性种痘运动,每隔6年复种一次。1960年云南发生最后一例天花患者,1979年7月全球消灭天花验证委员会主席Fenner教授在世界卫生组织天花科Breman博士…
-
实验诊断学-《中国医学通史》
光谱技术是临床化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五十年代初期,国内使用的多为杜氏目测比色计,五十年代后期引进了光电比色技术,最初使用的是581型光电比色计以后发展为分光光度计,二者主要…
-
物理诊断学-《中国医学通史》
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黄大有编译的《物理诊断学》一书,奠定了我国物理诊断学教学的工作基础。1951年2月陈锵翻译了卡博特《物理诊断学》第十三版,由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出版,19…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城市医疗卫生事业 1949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我国共有医院2600个,床位8.46万张。到1994年,我国医院总数已达67857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
-
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兴起-《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现有六千多万残疾人。同时,我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1亿,并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此外,慢性病的功能障碍者为数也不少。为适应客观的需要,九十年代初,我国…
-
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全国除汉族以外,还有蒙、回、藏、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满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亿600余万。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个自治区和…
-
医疗保险制度-《中国医学通史》
(一)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自1951年起,先后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前者是解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医疗保健问题,后者则是对各级政府、党派、团体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
-
我国疗养事业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拥有丰富自然理化因子的疗养资源,如矿泉、海滨、湖泊、名山、森林等。但是,全国解放前,而在解放区,在陕北老革命根据地、东北解放区就兴办有疗养院、修养所,为革命军人、职工和学生服务…
-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素质,更关系到新中国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因此,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
-
城市医疗卫生事业-《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我国共有医院2600个,床位8.46万张。到1994年,我国医院总数已达67857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有14763所,…
-
现代基础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基础医学Basic Medical Sciences亦称临床(医学)前期学科PreclinicalSciences是医学教育中介于医预(学)科PremedicalSciences(…
-
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发展概况 1949~1966年由于国际分子生物学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我国几乎没有分子生物学研究,仅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中有相关理论的介绍。 七十年代中期DNA重组技术创立后,…
-
神经生物学-《中国医学通史》
(一)我国神经生物学发展的充实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是我国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的充实阶段。由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王应睐主持,在上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
-
医学遗传学-《中国医学通史》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研究人类疾病发生的遗传基础及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在医学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已成…
-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医学基础教学中没有病理生理学这门学科,一些有关的内容往往由内科学或生理学中讲授,仅有少数学者在实验医学范围内做了一些先驱性研究工作。 1949年后,我国病理…
-
病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五十~六十年代,我国病理学主要是病理学人才的培养,全国组织机构的建设。病理学研究主要是结合国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形态病理学研究,包括临床病理研究分析和实验病理研究。 如传染病方面关于…
-
免疫学-《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以后,针对五十年代以后面临的鼠疫、天花、霍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局面,免疫学工作者们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工作中去,取…
-
微生物学-《中国医学通史》
1952年12月,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设有兽医微生物,人畜共患疾病病原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专业,1953年《微生物学报》创刊。当时的《微生物学报》不仅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内容,…
-
生物物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生物物理学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将基础理论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及时应用于医学,开展对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病因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优异成果。 首…
-
生物化学-《中国医学通史》
近年来,生物化学又与分子生物学融为一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改造生物体,研究内容蓬勃发展,产生了一些边缘性学科如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及分子遗传等等。 1949年前…
-
生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生理学的科研工作除了在研究所进行外,医学院校的生理教研室也进行科研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理学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神经肌肉生理学在我国发展较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一定基础…
-
组织胚胎学-《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组织胚胎学的发展与中国解剖学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1920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建立“中国解剖学会及人类学会”,会员49人,12为中外学者任理事,美籍组织学家E.V.Cow…
-
医学生物学-《中国医学通史》
生物学是我国近代科学中发展较早的学科之一,但在解放前基础薄弱,专业研究机构很少,学科分支残缺不全,全国从事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不超过400人。其中只有吴宪及其少数合作者在二十年代…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中国医学通史》
国境卫生检疫,是通过国家设在国境口岸的卫生检疫机关,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法规、法令,对进出境人员和国际航行交通工具、行李、货物实施医学检查、卫生学检查和卫生处理;对国境口岸地区内进行疾…
-
现代基本经验-《中国医学通史》
我国卫生防疫防治人员、医务人员坚决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全方位开展卫生防疫防治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法规建设,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全面加…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的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
-
现代生物制品-《中国医学通史》
生物制品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免疫制剂,主要是用微生物、微生物产品及动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及组织等制成。生物制品是防疫工作的重要武器之一。生物制品除了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品外…
-
现代疾病防治-《中国医学通史》
一、积极防治与消灭严重危害的传染病 积极做好传染病防治组织管理工作? 建国前,城乡卫生条件极差,各种疾病猖獗流行。建国后,卫生工作首先抓预防为主。把防治危害严惩的传染病作为卫生工作…
-
现代公共卫生-《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前公共卫生事业十分薄弱,城乡卫生状况极差,这是造成疫病连年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1949年以来,公共卫生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得到迅速发展。 一、 创业奠基与事业发展 (…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中国医学通史》
卫生工作方针与组织建设 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发展史的新纪元,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医疗…
-
卫生事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医学通史》
卫生外事工作是我国对外工作一个方面,其宗旨是在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加强我国和各国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加快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为人民健康和社会…
-
药政管理工作-《中国医学通史》
一、概述 (一)药政管理的内容 药政管理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国家的政策法令和防病治病的需要,对生产、供应、使用和进口的药品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对违反药政法规,制售、使用有害人民健康的…
-
中医政策和中医工作-《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医政策的基本精神 中医政策是我国卫生工作中一项重要方针政策。它的核心内容是继承与发展传统医药,其目的是发展医药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医…
-
卫生组织建设-《中国医学通史》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类医药卫生组织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组织体系,成为贯彻执行卫生工作方针,开展各项卫生工作维护人民健康的业务实体。…
-
卫生工作方针与组织建设-《中国医学通史》
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发展史的新纪元,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疾病丛…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 近代中医药出版业的发展 1840~1874年,这时出版的中医药书籍,绝大部分是重刻或刊刻古医书; 1875年~1911年编纂出版不少有价值的医学丛书。 1912~…
-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医学通史》
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中医药学受到冲击和排斥。为了振兴、发展改进中医学术,二十世纪初叶,南北各地相继创办中医学会和医药学术团体。 1902年,余伯陶、李平书、陈莲舫、蔡…
-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中医药出版业的发展 1840~1874年,这时出版的中医药书籍,绝大部分是重刻或刊刻古医书; 1875年~1911年编纂出版不少有价值的医学丛书。 1912~1849年各地书局…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除在固有理论体系范畴内不断有所发展外,同时由于西医学的传入,为中医学引进了一个参照系统和竞争对手,在对人体与疾病的认识方面吸收了部分西医的观点,一些新…
-
文献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医经典著作的文献研究 近代医家在《内经》文献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初期(清末民初)大多致力于经典考证、校勘,而后期则侧重于阐述经义,并进行系统的整理类编。 清末民初,在乾嘉考据…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基础理论除在固有理论体系范畴内不断有所发展外,同时由于西医学的传入,为中医学引进了一个参照系统和竞争对手,在对人体与疾病的认识方面吸收了部分西医的观点,一些新的概念或学说深入到…
-
近代中医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晚清时期的中医教育 近代中医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晚清时期,从清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开设同文馆、太医院教习厅复设医学馆,至光绪末年各地出现的中医社团组织,…
-
中医院校简介-《中国医学通史》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筹建于1915年,经两年筹备于1917年正式开学。谢观首任校长。 1931年,该校改名“上海中医学院”,由丁甘仁次子丁仲英任董事长。1937年,丁…
-
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取代北洋政府成立南京政府。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南京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行政会议,会议讨论了余云岫等四人提出的四个废止中医案,合并为“…
-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教育部召开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到会议员80余人。提案92件。同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学校系统。其后陆续颁布各科学校令。即《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
-
晚清时期的中医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中医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晚清时期,从清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开设同文馆、太医院教习厅复设医学馆,至光绪末年各地出现的中医社团组织,为官办医学教育延续及…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内科 在近代百余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医疗实践又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中医中药治疗热病(包括喉、痧、痘、麻等)有很好…
-
推拿和气功养生-《中国医学通史》
一、推拿流派 正是从民间到皇宫对推拿的需求,促进了推拿一法在近代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脏腑点穴流派(略) 一指禅推拿流派 现在广泛流传的一指禅推拿,相传是清朝同治年间(186…
-
喉科-《中国医学通史》
十八世纪中期,中医喉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相当成熟,曾陆续出版了几部很有份量的喉科专著,如张宗良的《喉科指掌》(1757年)、郑梅涧(约1727~1787)《重楼玉钥》、《喉症全科…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清末民初间,中医事业虽倍受挫折,但中医眼科仍有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医眼科医籍由博返约的整理和归纳以及中西医眼科汇通的萌生与发展等方面。 一、中医眼科的持续深入发展 近…
-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自1822年清太医院取消针灸一科后,针灸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但由于针灸本身具有廉、简、便、捷、验等优点,因此很受劳动人民的欢迎,不仅能保存于民间,同时能有所发展。如“太乙神针”法…
-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一、婴幼儿调护与疾病治疗 关于断脐,在古代医家认识到断脐不洁易致危害,因而主张烧断、烙脐、铁器水煮等基础上,近代医家多提倡新法接生,用消毒利剪断脐,不可过长过短,覆以纱布药棉。如吴…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一、晚清医家有关妇科病的论述 包岩(字蘅村),浙江湖州人,于1903年著《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包氏对当时妇女所受形体之苦深表同情以经脉循行营运的原理说明缠足对女子的戕害,提倡天足…
-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骨伤学的发展,受近代西方医学传入的影响,除在其原有体系中不断进步,产生一批著名医家与医著外,同时开始吸收西方医学长处,融于传统骨伤科医学体系之中。临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
-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一、外科名家与医著 此期外科名家辈出,较著名的有马培之、余景和、高思敬、张山雷等。 马培之(1820~l898),字文植。江苏武进孟河人,精于外科,对内科、喉科也有很深造诣。光绪六…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在近代百余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医疗实践又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中医中药治疗热病(包括喉、痧、痘、麻等)有很好的疗效…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论争 一、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论争 近代中国医学史的核心问题是中西医的比较与抉择。西方医学的大规模传入,造成了国内中医、西医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因而,通过比较并作出抉择…
-
探索中医革新之路-《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医革新思想萌芽 在医学领域形成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格局,“医学改良”遂成为当时中国医界最盛行的一种思潮。1904年,周雪樵在上海发起创立医学研究会,并创办《医学报》,旗帜…
-
维护中医药的抗争运动-《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之间由论争发展到激烈对抗,主要是在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学制改新,北洋政府屏中医于学制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界首次的抗争请愿活动。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废止中医论者得到…
-
中西医论争-《中国医学通史》
一、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论争 近代中国医学史的核心问题是中西医的比较与抉择。西方医学的大规模传入,造成了国内中医、西医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因而,通过比较并作出抉择便成为中国医…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近代由于西医传播,中西医接触日益增多,一些医家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种医学的长短异同,以求正确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早期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的医学家有王学…
-
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中国医学通史》
一、经验 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途径,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异同和优劣、长短,在比较与汇通中维护宣传中医学理论,成为近代医学史上一个重要课题。 把吸取西方医学的科学方法,作为发…
-
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中国医学通史》
汇通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初西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提出“合中西之说…
-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由于西医传播,中西医接触日益增多,一些医家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种医学的长短异同,以求正确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早期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的医学家有王学权、王孟英、陈定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