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7
-
针灸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五十年代,主要是推广普及针灸学基础知识,办针灸学习班,编写针灸读物和一般性的针灸临床总结时期。第二阶段为六十年…
-
食养方法的丰富-《中医养生学》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食养食疗不仅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就。 (一)四时…
-
益肾方-《中医养生学》
历代方书所载之延年益寿方剂,以补肾者居多,其法有补阴、补阳、阴阳双补等。盖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所居,肾气旺盛,则延缓衰老而增寿。 1、彭祖延年柏子仁丸(《千金翼方》) 【成分】柏…
-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中医养生学》
一、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包括遗传和胎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父母的体质特征通过遗传,使后代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特点,是先天因素的一个方面,而胎儿…
-
五脏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因此,被称为“生命器官”。生命器官健全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
-
因时养生的原则-《中医养生学》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
-
成熟-《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明·薛己著的《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 汪机的《…
-
有头疽-《中医外科学》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6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
-
冬瓜皮(附:冬瓜子)-《中药学》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mb.)Cogn.的外层果皮。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
-
泽漆-《中药学》
【药用】大戟科草本植物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L.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有毒。归肺、小肠、大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
-
活血祛瘀药-《中药学》
凡功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血液为人体重要物质之一,但必须秃通行流畅以濡养周身,如有阻滞斯积则往往发生疼…
-
天竺子(附:天竺叶-南烛子)-《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小蘗科植物南天竺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涩、微甘,平。入肺经。 【功效】止咳。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气喘、百日咳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临床上常与前胡…
-
阳维脉分寸歌-《刺灸心法要诀》
阳维脉起足太阳,外踝一寸金门藏,踝上七寸阳交位,肩后胛上 俞当,天 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乡,本神入发四分许,眉上一寸阳白详,入发五分临泣穴,上行一寸正营场,枕骨之下脑空位,风池…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注〗尺泽穴,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刺三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
灸赘疣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 〖注〗灸癜风及赘疣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 灸赘疣穴图(图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