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一、急病治疗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对急病的研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1954年,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后,急病的研…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根据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自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对肾–天癸–冲任…
-
针灸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五十年代,主要是推广普及针灸学基础知识,办针灸学习班,编写针灸读物和一般性的针灸临床总结时期。第二阶段为六十年…
-
现代医学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可是,这并不代表四星武将就无用武之地,今日笔者就为大伙儿强烈推荐一支带有四星武将的“娘子军”
-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结合儿科产生后的首要工作,是论证中医药对儿科疾病的疗效,验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这是萌芽时期的“扎根”阶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首要工作,是当时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中心任务。虽然目前这…
-
西藏地区藏医发展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和平解放前,雪域的医药卫生事业主要集中在“门(曼)孜康”。正如前述,尽管藏医药学在近代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主要集中在上层统治阶级。即便有一些慈善事业,广大农奴也只能是可望不可即,没有…
-
藏区以外的藏医学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藏族同胞在我国分布较广,除西藏地区外,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也都有藏胞聚居。这些地区的藏族人民也应用藏医药防治疾病,有其自身的藏医药发展历史。 甘南地区 前面已经谈到拉卜楞寺中…
-
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医养生学》
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②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
-
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中医养生学》
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发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
-
食养方法的丰富-《中医养生学》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食养食疗不仅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就。 (一)四时…
-
近代衰老学说-《中医养生学》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衰老问题就作过研究。自十九世纪以来,至今已有数以百计的学说,但衰老之谜至今仍未完全解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的飞…
-
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
-
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中医养生学》
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事物在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运动变化并未停止。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出新的生灭变化。正如《素问·六微旨大…
-
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中医养生学》
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保健,使其达到阴阳平衡,乃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关键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就是以保持…
-
综合调养-《中医养生学》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
-
清静养神-《中医养生学》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
-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医养生学》
一、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 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地、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
-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中医养生学》
一、睡眠的卧向 所谓卧向,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与健康紧密相关。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五行相生理论,对寝卧方向提出过几种不同的主张。 (一)按四时阴阳定东西 《…
-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学》
房事保健应当从年轻时就开始做起,直至老年,始终如一。历代养生家和医家对此皆有不少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房卫生 大量的医学临床资料证明,很多疾病是因男女行房不注…
-
晚婚少育-《中医养生学》
中国古代养生家历来主张“欲不可早”。 《寿世保元》指出“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故青少年不可近欲。 《三元延寿参赞书》引《书》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
-
药物养生的机理-《中医养生学》
一、固护先天、后天 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靠脾胃供给。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在…
-
少儿保健-《中医养生学》
少儿是指从出生到十二岁这段时期。少儿的养生,包括了自出生至学龄期的一切保健措施。其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少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素问病…
-
益肾方-《中医养生学》
历代方书所载之延年益寿方剂,以补肾者居多,其法有补阴、补阳、阴阳双补等。盖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所居,肾气旺盛,则延缓衰老而增寿。 1、彭祖延年柏子仁丸(《千金翼方》) 【成分】柏…
-
延缓衰老方剂研究概况-《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对如何延年益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记载。近年来,根据中医理论,研制出一些有效的延缓衰老的中成药,并从现代科学角度对其延缓衰老的原理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古今研究延缓衰老的中药…
-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中医养生学》
脑力劳动者是使用人体最精密的仪器大脑进行精神思维活动以工作的,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致脑血管紧张度增加,脑供血常不足,而产生头晕头痛,又往往经常昼夜伏案,久而久之,则易产生神经衰…
-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中医养生学》
一、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包括遗传和胎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父母的体质特征通过遗传,使后代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特点,是先天因素的一个方面,而胎儿…
-
眼睛保健-《中医养生学》
眼睛的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人体精气神的综合反映。《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因此…
-
四肢-手足保健-《中医养生学》
四肢、手足是人体运动的重要器官,机体生命力的强盛与否,与四肢手足的功能强弱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四肢发达,手脚灵活,则人体的生命力旺盛;若四肢羸弱,手足行动迟缓,说明生命力低下。故强…
-
五脏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因此,被称为“生命器官”。生命器官健全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
-
因时养生的原则-《中医养生学》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
-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中医养生学》
经验告诉人们,一些急病重症,往往在节气日前后发病,在节气日前后死亡。因此,重视交节前后的自我调护,不但对年老体弱者具有重要意义,对年富力强者也不例外,除了分别根据节气所在不同季节的…
-
对健康有利的因素-《中医养生学》
(一)丰富的矿泉资源 我国著名的矿泉疗养地大部分布在内陆平原或丘陵地带,如陕西临潼华清池、北京小汤山、辽宁汤岗于、兴城和黑龙江五大莲池、安徽半汤、南京汤山、四川攀枝花、新疆沙湾金钩…
-
成熟-《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明·薛己著的《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 汪机的《…
-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辨善恶顺逆,即指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所谓“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盲,其中的“善”…
-
辨麻木-《中医外科学》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所致麻木的情况也有差别。 如疗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常易导致走黄…
-
理湿法-《中医外科学》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举例清热利湿方,…
-
油膏-《中医外科学》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目前,油膏的基质有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在应用上,其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在…
-
胯腹痈-《中医外科学》
胯腹痈是指生在胯腹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古代称为“跨马痈”。其特点是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步行困难。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多因下肢、阴部破损,外染毒邪循经而继…
-
脐痈-《中医外科学》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多因结扎、剪断脐带,或在包扎处理时感染毒邪而发病。也可由于脐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症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继发感染邪毒引起。其特…
-
筋瘤-《中医外科学》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
-
瘤-《中医外科学》
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
-
失荣-《中医外科学》
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
-
热疮-《中医外科学》
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宋,《圣济总录》云:“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本病以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特征。多在1周后痊…
-
猫眼疮-《中医外科学》
猫眼疮又称雁疮、寒疮,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疮形如猫之眼,光彩闪烁无脓血面得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猫眼疮,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经久郁湿热,复被外…
-
非淋菌性尿道炎-《中医外科学》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由淋球菌以外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泌尿生殖器粘膜非化脓性炎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以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多见,属中医淋证、淋浊的范畴。病原微生物以沙眼衣原体、尿素支…
-
精浊-《中医外科学》
精浊是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的生殖系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并伴有会阴部、腰骶部、耻骨上区等部隐痛不适等。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
-
发散风寒药-《中药学》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
-
辛夷-《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木兰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散风,通窍。 【临床应用】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腥臭等症。 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
-
栀子-《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栀子树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
-
天花粉-《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润燥…
-
鸭跖草-《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 本品性…
-
夏枯草-《中药学》
【药用】本品文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临床应用】 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头痛、晕眩等症。…
-
漏芦-《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漏芦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 【临床应用】 1.用治疮痈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肿痛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热…
-
白蔹-《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 【临床应用】 用于疮疡痈肿。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对于疮疡痈肿、红肿…
-
射干-《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 射干为…
-
马齿苋-《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酸,寒。入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痢疾。 马齿苋为治痢疾要药,可单…
-
叶下珠-《中药学》
【药用】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微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止泻,平肝明目。 【临床应用】 1.用于腹泻、痢疾。 本品有解毒止泻的功效,治疗肠炎腹泻及细菌性痢疾…
-
天葵子-《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 1.用于瘰历,乳痈,疮疡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临床常与象…
-
黄芩-《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
-
攻下药-《中药学》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此外,攻下药在临床应用上还用于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症兼见便秘者,用攻下药可使病…
-
茯苓-《中药学》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
-
冬瓜皮(附:冬瓜子)-《中药学》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mb.)Cogn.的外层果皮。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
-
泽漆-《中药学》
【药用】大戟科草本植物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L.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有毒。归肺、小肠、大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
-
垂盆草-《中药学》
【药用】景天科草本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wrBge.的新鲜或干燥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
绿萼梅(附:白残花)-《中药学》
【药用】蔷薇科小乔木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c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酸、涩,平。归肝、胃经。 【功效】疏肝理气。 【临床应用】 1.用于?肋疼痛,…
-
沉香-《中药学》
【药用】瑞香科乔木沉香AquilariaagallochaRoxb.及白木香A.sinensis(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肾经。 …
-
降香-《中药学》
【药用】豆科乔木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树干和根的木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辟秽降逆,止血。 【临床应用】 1.用…
-
仙鹤草-《中药学》
【药用】蔷薇科草本植物龙牙草AgrimoniapilosaLedeb.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肺、脾经。 【功效】止血,补虚 【临床应用】 1.用于多种出血病症。…
-
大蓟-《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凉。入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 用于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症 本品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对咯血、衄血、崩中下血、尿…
-
血余炭-《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人的头发经加工?成的块状物。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肝、胃经。 【功效】止血 【临床应用】 用于咯血、衄血、血淋、崩漏等症。 本品有止血的功效,临床上用治各种出血症…
-
昆布-《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昆布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鹅掌菜等的叶状体。 【性味与归经】咸,寒。入肝、胃、肾经。 【功效】消痰结,散瘿瘤。 【临床应用】 用于瘿瘤、瘰历等症。 本品清热化痰、…
-
天竺子(附:天竺叶-南烛子)-《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小蘗科植物南天竺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涩、微甘,平。入肺经。 【功效】止咳。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气喘、百日咳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临床上常与前胡…
-
大枣-《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经。 【功效】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本…
-
蛇床子-《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蛇床子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肾经。 【功效】温肾壮阳,燥湿杀虫。 【临床应用】 1.用于肾虚阳痿及女子不育等症。 本品内服有温…
-
阳维脉分寸歌-《刺灸心法要诀》
阳维脉起足太阳,外踝一寸金门藏,踝上七寸阳交位,肩后胛上 俞当,天 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乡,本神入发四分许,眉上一寸阳白详,入发五分临泣穴,上行一寸正营场,枕骨之下脑空位,风池…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注〗尺泽穴,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刺三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
灸肘尖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 堪灸也,左患灸右右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注〗肘尖奇穴灸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起时,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兼灸风池穴尤效。风池穴在脑后颞 穴后,发际…
-
灸疝气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疝气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 〖注〗灸疝痛偏坠奇穴法,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傍,尖画处是穴…
-
灸赘疣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 〖注〗灸癜风及赘疣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 灸赘疣穴图(图缺)
-
委中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委中曲 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酸沉引脊梁,风痫及转筋,冬季难移向,风痹痛无比,热病久在床,足膝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注〗委中穴,其穴在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主治腰脊沉坠疼痛…
-
四季针灸坐向歌-《刺灸心法要诀》
四季针灸坐向理,宜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以迎生气本乎天。 〖注〗针灸坐向,避忌之理,《医学入门》∶“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向南。”皆背四季生气之向,不可…
-
运气为病歌-《运气要诀》
五运六气之为病,名异情同气质分,今将二病归为一,免使医工枉费心。 【注】五运六气之为病,虽其名有木、火、土、金、水、风、火、湿、燥、寒之异,而其实为病之情状则同也。今将木运之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