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传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国医学通史》
一、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 (一) 阴阳学说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医界对阴阳学说的渊源、基本内容、性质、作用与地位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 例如任应秋在《阴阳五行》一书中,提…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一、急病治疗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对急病的研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1954年,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后,急病的研…
-
急病治疗-《中国医学通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对急病的研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1954年,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后,急病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一) 肝胆病 病毒性肝炎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医中药对乙肝的治疗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有许多学者提出湿困、阴虚矛盾论、痰瘀互阻论、阳气主导论等新概念。对其…
-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一) 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1958年以来,天津医院骨科在系统发掘总结传统骨伤科治疗经验手法的基础上,提出骨折治疗原则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据该院总结19…
-
推拿疗法的广泛运用-《中国医学通史》
五十年代后期,中医推拿疗法的临床范围已经包括内、外、妇、儿诸领域,具有确切疗效的病种已达70余种,包括头痛、感冒、胃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盆腔炎、痛经、脑膜炎后遗症,小儿惊风,腰椎…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根据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自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对肾–天癸–冲任…
-
五官科-《中国医学通史》
因为是初学者功略,因此 今天我還是关键讲一下基本的游戏玩法,也热烈欢迎大伙儿探讨大量的战略玩法
笔者十分喜欢群弓和汉骑2个夏侯淳,这也是笔者开发设计吕布玩法的快乐所属 -
肿瘤科-《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以来的四十多年间,中医治疗肿瘤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五十年代,尚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曾有个别人报告中医可以治疗肿瘤,如在1959年全国肿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所谓“神农丸”可…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至五十年代末 创造条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早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为大会作了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
-
针灸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五十年代,主要是推广普及针灸学基础知识,办针灸学习班,编写针灸读物和一般性的针灸临床总结时期。第二阶段为六十年…
-
文献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 奠基阶段(1949~1966) 1955年底,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建立中医研究院,其下设立偏审室。除编审室外,在上海还有中医文献馆,也是肩负相似任务的另一个中医文献的整理和研…
-
本草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古本草辑佚 尚志钧在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完成了《神农本草经》、《昊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雷公炙论》、《药性论》、《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
-
中药材品种的本草考证-《中国医学通史》
(一)单味药材的考证 40年来通过本草学考证澄清市场上混乱的品种已超过200多种。如有人曾考证威灵仙天古本草记载中最早是玄参科草本威灵仙,最近又有人从唐贞元年间“威灵仙传”的有关记…
-
中药资源普查-《中国医学通史》
1949年以来,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野生药材资源普查,前两次是局部的调查,为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积累了经验。1982年,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普查,以摸清…
-
中药炮制的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五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对中药炮制经验的继承和炮制历史文献的整理,都进行了大量工作。1963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山东中医研究所、陕西省渭南卫生学校等单位协作,搜集整理166种中医药…
-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发展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以来,单味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旺盛时期,研究中药达500种以上。按传统中药分类或现代分类进行了药理学筛选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国医学通史》
一、阴阳五行学说研究 (一)阴阳学说的研究 方法论意义的阴阳学说研究:自西医学传入我国,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近现代对中医学是否还具有意义,在学术界就有争议。五十年代,在中医科学化的…
-
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阴阳学说的研究 方法论意义的阴阳学说研究:自西医学传入我国,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近现代对中医学是否还具有意义,在学术界就有争议。五十年代,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发展…
-
脏象经络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脏象,即“藏于内,象于外”之意,脏象学说也即中医的生理学说。中医学的特点是治疗学较病理学完善,病理学又较生理学完善,因此,生理学说虽有其自身内容,而大量的是从病理学说(证候学说)甚…
-
气血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气血虚证的研究 1964年上海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舌象研小组建立慢性失血气虚证模型。刘亚光1979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气”的本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
寒热虚实的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寒热虚实的研究实质上是中医“八纲”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研究较早见于侯灿1962年在《广东中医杂志》上发表“八纲作为机体典型反应状态学说对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意义”,1964年在《中医…
-
证候实质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证候实质研究的发展。吕维柏认为,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
-
治则治法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扶正培本治则研究 扶正固本治则的提出是随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研究形成的。七十年代全国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非常活跃,取得可喜的进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天津市…
-
中医药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医教育 台湾中医界为争取举办高等中医教育,先后与日本殖民统治者、民国政府等进行了六十多年的抗争与申请,终于1958年得到批准。1958年在台中市正式开学。七十年代末,“台湾…
-
五十年来中西医在香港的消长-《中国医学通史》
自从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以后,西医有了一种新武器,中医在内科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已大不如前。西医出身的张公让先生,1960年5月间曾在《中国新医药》第五十一期发表《二十年来中…
-
耳鼻咽喉科-《中国医学通史》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以中西医综合治疗为起点,进行临床病历分析总结,注重发挥中西医治疗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的长足之处。 本阶段是处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探索和尝试,起…
-
民族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民族医学史研究 一、自由发展阶段 1980年以前的民族医史研究,可以说是一块荒芜的园地,没有人提及,也未见到专文论述。少数几篇关于少数民族医学的文章,大多是介绍性质的,谈不上研究。…
-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中医养生学》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
-
生命-《中医养生学》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
-
保养正气重在脾肾-《中医养生学》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
-
畅通经络-《中医养生学》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
-
立志养德-《中医养生学》
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养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
-
环境的分类-《中医养生学》
环境的分类方法很多,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 (一)按环境的形成划分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等;人工环…
-
理想的居室环境-《中医养生学》
(一)居室结构 居民的住宅和平面配置要适当。一般说,每户住宅应有自己独立的成套房间,包括主室和辅室。主室为一个起居室和适当数目的卧室;辅室是主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包括厨房、厕所、浴室…
-
不良的室内环境-《中医养生学》
(一)潮湿阴暗 当微小气候变化超出一定范围,机体体温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增加患病率。如人们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房间里,易患感冒、冻疮、风湿病和心血…
-
起居有常-《中医养生学》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
-
大便通畅的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古代养生家对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金元时代的朱丹溪也说:“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
-
床铺-《中医养生学》
床铺又称床榻,是供人睡卧的用具。床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从北方的火炕到南方的藤床,从小儿的摇篮到老人的躺椅,床的种类不计其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床的功能也在增多。从…
-
睡眠环境与宜忌-《中医养生学》
一、睡眠环境 (一)恬淡宁静 安静的环境是帮助入睡的基本条件之一。嘈杂的环境使人心神烦躁,难于安眠。因而卧室选择重在避声,窗口远离街逍闹市,室内不宜放置音响设备。 (二)光线幽暗 …
-
失眠的分型-《中医养生学》
失眠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现代最常见的失眠分类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起始失眠 又称入睡困难型失眠。特点为夜晚精力充沛,思维奔逸,上床后辗转难眠,毫无困意,直至后半夜才因极度疲劳而勉…
-
节欲保精的作用-《中医养生学》
首先,节欲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环,这在古医籍里到处可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金匮…
-
双掌摩腰法-《中医养生学》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 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萎、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均有很好…
-
培元固本法(仅用于女子)-《中医养生学》
取坐位或仰卧位。 揉乳房:两手同时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50圈,再左右与上下各揉30~50次。 抓乳房:两手交叉,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为一次,可做30~50次。 捏乳头:两手手…
-
五禽戏-《中医养生学》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以模…
-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中医养生学》
药物养生的具体应用过着眼在补、泻两个方面。用之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但药物不是万能,如果只依靠药物,而不靠自身锻炼和摄养,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只是一种辅助的…
-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中医养生学》
益寿延年方剂大多是针对年老体弱者而设,因而,补益之法往往成为其组方的主要方法。综观历代医籍所载益寿延年之方,多以补脾补肾为主。系根据老年人脾、肾易虚之特点而设。然而,方剂的组成是以…
-
阳盛体质-《中医养生学》
(一)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 (二)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
-
痰湿体质-《中医养生学》
(一)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懒动,嗜睡,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 (二)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
-
下肢和脚的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腿脚乃全身的支柱,担负全身的行动的重担。中医学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相交接在脚上。因此,腿脚保健关系到整体,对…
-
背部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背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之所,五脏的俞穴都会聚于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直接相关,故应当注意保护。《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
-
春季养生-《中医养生学》
春三月,从立春对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
-
夏季养生-《中医养生学》
夏三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三月,此…
-
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
-
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闻诊-《中医外科学》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听觉来辨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呃逆等;二是以嗅觉辨患者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 患者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
-
辨阴证阳证-《中医外科学》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中医外科学》
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
-
砭镰法-《中医外科学》
砭镰法俗称飞针,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 用法:先常规消毒,然后用…
-
挂线法-《中医外科学》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在瘘管或窦道上,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
-
锁喉痈-《中医外科学》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
-
流注-《中医外科学》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
-
乳疬-《中医外科学》
乳疬是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异常发育症。分为男性乳房发育异常和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两大类,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为继发性;后者见于10岁…
-
岩-《中医外科学》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岩”、“岩”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
-
息肉痔-《中医外科学》
息肉痔是直肠内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如果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多为恶性。相当于西医的直肠、结…
-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中药学》
中草药的采集,以及采集后的保存和炮制都有特定的方法,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必须有所了解。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草药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和贮藏等对中草药的品质好坏有着密切的关…
-
升麻-《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西升麻或关升麻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辛,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
-
淡竹叶-《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淡竹叶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症 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
-
虎耳草-《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虎耳草科值物虎耳草的新鲜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有小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肺痈咳吐脓痰,以及耳中流脓水等症。 本品功能清热…
-
藤梨根-《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弥猴桃科植物弥猴桃的根。 【性味与归经】酸、涩,凉。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尿止血。 【临床应用】 1.用于各种癌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临床常与野葡萄藤、…
-
猪殃殃-《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猪殃殃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 1.用于疮疖肿毒,肠痈腹痛,癌肿,蛇虫咬伤等症。本品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胡黄连-《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与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退骨蒸。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下痢及痔疮等症。 本品有类似黄连除湿热和…
-
巴豆-《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劫痰,蚀疮。 【临床应用】 1.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 巴豆药性猛烈,…
-
藿香-《中药学》
【药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
-
虎杖-《中药学》
【药用】蓼科草本植物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的根茎和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祛除风湿,利湿退黄,活血通经,祛…
-
桑寄生-《中药学》
【药用】桑寄生科小灌木斛寄生Taxilluschinesis(DC.)Danser的带叶茎枝。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 【…
-
虎骨-《中药学》
【药用】猫科动物虎PantheratigrisLinnaeus的骨骼。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强筋健骨。 【临床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
-
香附-《中药学》
【药用】莎草科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临床应用】 1.用于?肋疼痛,…
-
红花-《中药学》
【药用】菊科本草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筒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心经。 【功效】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 1.用于症瘕结块,疮痈肿痛,跌仆…
-
乳香-《中药学》
【药用】橄榄科矮小乔木卡氏乳香树BoswelliacarteriiBirdw.胶树脂。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 1….
-
驱虫药-《中药学》
凡能驱除或杀灭肠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肠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钩虫、线虫、蛲虫等,除钩虫由皮肤接触感染外,其它多由病员吃了污染虫卵的食物而进入人体。患肠寄生虫病的病员,大都在粪…
-
半夏-《中药学》
【药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临…
-
旋覆花(附:旋覆梗)-《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线叶旋覆花或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苦、辛、咸,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下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喘咳多痰。 旋覆花…
-
温化寒痰药-《中药学》
温化寒痰药多属温性,适用于寒痰、湿痰的症候,如咳嗽气喘、痰多稀薄,以及肢节酸痛,阴疽流注等病症。为了加强疗效,此类药物常与温散寒湿的药物同用。如属阴虚燥咳,或有吐血、咯血病史,应当…
-
海藻-《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大叶海藻)或羊西藻(小叶海藻)的叶状体。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入肝、胃、肾经。 【功效】消痰结,散瘿瘤。 【临床应用】 用于痰涎结核,瘿瘤、…
-
桑白皮-《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临床应用】 1.用于肺热咳嗽,喘逆痰多等症。 本品能泻肺热而下气平喘,故适用于肺热…
-
蜀椒(附:椒目)-《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临床应用】 1.用于胃腹冷痛,寒湿泄泻等症 本品味辛大热,善散…
-
毕澄茄-《中药学》
【药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呕吐等症 本品功能温暖脾胃、…
-
代赭石-《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赤铁矿矿石。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心包经。 【功效】镇逆,平肝,止血。 【临床应用】 1.用于噫气、呃逆、呕吐等症。 本品有重镇降逆的功效,用治嗳气不舒、呃逆…
-
全蝎-《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钳蝎科动物问荆蝎的全体。 【性味与归经】辛,平。有毒。入肝经。 【功效】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临床应用】 1.用于惊痫抽搐,破伤风等病症。 全蝎息风力强,…
-
琥珀-《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古代松树、枫树等渗出的树脂,埋于地层下,经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肝、膀胱经。 【功效】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 【临床应用】 1.用…
-
酸枣仁-《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入心、脾、肝、胆经。 【功效】养心安神,益阴敛汗。 【临床应用】 1.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等症。 酸枣仁养阴血…
-
杜仲-《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甘,温。入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肝肾不足,腰膝瘦痛,乏力,眩晕,阳痿,小便…
-
巴戟天-《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散风袪寒湿。 【临床应用】 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痿软等症。 巴戟…
-
益智仁-《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成熟种仁。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肾经。 【功效】补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涎唾。 【临床应用】 1.用于下元虚冷、不能固密所致的遗精…
-
阳起石-《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单斜品系石棉类矿石。 【性味与归经】咸,微温。入肾经。 【功效】温肾壮阳。 【临床应用】 用于肾气虚寒,阳痿、遗精、早泄及腰膝痿软等症。 本品能补肾壮阳,温暖下焦,对…
-
心经循行经文-《刺灸心法要诀》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 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
-
心经循行歌-《刺灸心法要诀》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由心系下…
-
心经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 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运气要诀》
五星岁木荧惑火,辰水镇土太白金,不及减常之一二,无所不胜色停匀,太过北越倍一二,畏星失色兼母云,盛衰徐疾征顺逆,留守多少吉凶分。 【注】天之垂象,莫先乎五星。五星者,木、火、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