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记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国医学通史》
一、阴阳五行学说研究 (一)阴阳学说的研究 方法论意义的阴阳学说研究:自西医学传入我国,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近现代对中医学是否还具有意义,在学术界就有争议。五十年代,在中医科学化的…
-
气血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气血虚证的研究 1964年上海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舌象研小组建立慢性失血气虚证模型。刘亚光1979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气”的本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
治则治法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一)扶正培本治则研究 扶正固本治则的提出是随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研究形成的。七十年代全国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非常活跃,取得可喜的进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天津市…
-
血液病学发展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形成和逐步发展阶段。 五十年代,我国建立了血液病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
-
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中医养生学》
汉唐时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当时的道家思想——黄老哲学,已经融进了儒、墨、法、阴阳等诸家之说。而佛教的传入,也并非全部照搬,而多利…
-
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学》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但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则在明清时期才进一步明确提出来。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提出静养精神,动养…
-
早衰的原因-《中医养生学》
(一)社会因素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由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
人与社会的统一观-《中医养生学》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
调息养气-《中医养生学》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
-
选择住宅环境-《中医养生学》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住宅和营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静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自古以来…
-
睡眠与卧具-《中医养生学》
一、床铺 床铺又称床榻,是供人睡卧的用具。床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从北方的火炕到南方的藤床,从小儿的摇篮到老人的躺椅,床的种类不计其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床的功能也…
-
其他卧具介绍-《中医养生学》
为了寝卧安适,被褥、睡服及床上其他用品的选用也很重要。 (一)被 首先被里宜柔软。《老老恒言》中说:“被宜里面俱紬,毋用锦与缎,以其柔软不及也”,紬即绸。此外,被里还可选细棉布、棉…
-
睡眠环境-《中医养生学》
(一)恬淡宁静 安静的环境是帮助入睡的基本条件之一。嘈杂的环境使人心神烦躁,难于安眠。因而卧室选择重在避声,窗口远离街逍闹市,室内不宜放置音响设备。 (二)光线幽暗 《老老恒言》说…
-
益寿-防衰-《中医养生学》
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利用饮食营养达到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目的,是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
-
房事是人类生理之需-《中医养生学》
性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的自然生理,它与呼吸、心跳、消化、排泄一样。正常的房事生活是人类天性和生理之需,也是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禁欲既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违背人类天性和生理规律的。…
-
浴身保健-《中医养生学》
浴身,俗指洗澡,雅称沐浴。古时,“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现合为一词,包括洗头洗身在内。 浴身保健系指利用水、日光、空气、泥沙等有形的或无形的天然物理因素,来沐浴锻炼以防病健…
-
保健针-灸-按摩-《中医养生学》
针、灸、按摩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利用针、灸、按摩进行保健强身,是中医养生法的特色之一。 第十四章 保健针…
-
妇女保健-《中医养生学》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现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其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所不同。 妇女又具有感情丰富、情不自制的心理特点,精血神气颇多耗…
-
体质学说与养生-《中医养生学》
一、体质的基本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
-
口腔保健-《中医养生学》
口腔与胃、肺等脏器相通,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口腔和牙齿的任务是食物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过牙齿咀嚼和口腔分泌适量的唾液,帮助食物消化吸收。此外,人类的语言、颜面美观与牙齿也有极密切…
-
胸部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一)衣服护胸 《修龄要旨·起居调摄》说:“胸宜常护”,《老老恒言·衣》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 说明胸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目的在于保护胸阳,年老体弱者更…
-
掺药-《中医外科学》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掺药的种类很多,用来治疗外科疾患,范…
-
手术疗法-《中医外科学》
手术疗法,就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手术…
-
热烘疗法-《中医外科学》
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
-
发-《中医外科学》
“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
-
疣-《中医外科学》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
-
药毒-《中医外科学》
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粘膜用药等途径进人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禀赋不耐者为多见。本病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正日趋增多,目前已占皮肤科初诊…
-
外痔-《中医外科学》
外痔是指发生于齿线以下的肛管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肛门皮肤因反复炎症刺激增生而成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肛门坠胀、疼痛、异物感。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不同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
-
细辛-《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或细辛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
-
莲子心-《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子实中清嫩胚芽。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经。 【功效】清心热。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烦燥不安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心泻火之…
-
地耳草-《中药学》
【药用】为金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临床应用】 1.用于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
-
绿豆(附:绿豆衣)-《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 【临床应用】用于暑热烦渴,疮毒痈肿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暑、除烦、解毒等功效,故可治…
-
番泻叶-《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狭番泻叶或尖番泻叶的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苦,大寒。入大肠经。 【功效】泻热导滞。 【临床应用】 用于热结便秘。 本品性寒味苦,质黏而润滑,能进入大肠经泻…
-
桑枝-《中药学》
【药用】桑科乔木桑MorusalbaL.的嫩枝。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 【临床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 桑枝善于祛风,通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痛,常与防己、威…
-
夏天无-《中药学》
【药用】罂粟科草本植物伏生紫菫C0rydalisdecumbens(Thunb.)Pers.的块茎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临…
-
水红花子-《中药学》
【药用】蓼科草本植物红蓼olygonumorientaleL.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咸,为寒。 【功效】祛瘀消症,消积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症瘕结块 本品祛瘀消症…
-
谷芽-《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颖果,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临床应用】 用于消化不良、脘闷腹胀及脾胃虚弱、食…
-
麦芽-《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颖果,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 【性味与归经】咸,平。入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回乳。 【临床应用】 1.用于食积不化,脘闷腹胀及脾胃虚弱,…
-
千日红-《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苋科植物千日红的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平。 【功效】止咳平喘,平肝明目。 【临床应用】 1.用于咳嗽,百日咳,哮喘等症。 本品有止咳平喘作用,对于咳嗽痰多,或咳嗽…
-
鸡蛋膜(附:鸡蛋壳-鸡子黄)-《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雏鸡孵出后留下的卵壳内膜。 【性味与归经】甘,平。 【功效】润肺,止咳。 【临床应用】 用于久咳气急,失音等症。 本品功能泻肺,对肺虚失音之症,有开音作用,常配合玉蝴…
-
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稨豆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虚泄泻,妇女白带等症。 扁豆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
-
狼把草-《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菊科植物大狼把草的全草。 【性味】苦,平。 【功效】补气,清热。 【临床应用】 1.用于体虚无力。 本品有补气作用,主要用于脱力劳伤、倦怠乏力,常配合大枣煎…
-
仙茅-《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小毒。入肾经。 【功效】温肾壮阳,袪寒除湿。 【临床应用】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精寒,腰膝风冷,…
-
侧胁部左右十二穴-《针灸大全》
章门脾募季肋端,监骨腰中京门看。 带脉胁下一寸八,五枢带下三寸安。 五寸三分章门下,维道有穴真无价。 居 合取八寸三,胁堂二骨门腋下。
-
手太阴肺之经左右十八穴-《针灸大全》
少商大指端内侧,鱼际本节后散脉。 太渊掌后陷中求,经渠寸口陷中得。 列缺侧腕上寸半,
-
手阳明大肠之经左右二十八穴-《针灸大全》
商阳盐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 阳 上侧腕中是,曲池曲骨纹头尽,肘 大骨外廉近。 大脉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 肘上七寸量,两筋两骨陷中…
-
曲池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臂痪怯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峰风癣癞,针着实时瘳。 〖注〗曲池穴,其穴在肘辅骨屈肘屈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