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2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
-
宋元时期-《中医养生学》
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在…
-
情志制约法-《中医养生学》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
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中医养生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例如,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
-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中医养生学》
一、与睡眠时间有关的因素 足够的睡眠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但人的睡眠时间多长才算足够,很难机械规定。每人每天生理睡眠时间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环境因素等等而变化。 一般而言…
-
叩齿咽津翕周法-《中医养生学》
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 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一次,连续做50次。 此法有滋阴除…
-
行房天忌-《中医养生学》
所谓“天忌”,是指在自然界某些异常变化的消况下应禁止房事活动。“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的剧烈变化能给人以很大的影响,日蚀月蚀,雷电暴击,狂风大雨,山崩地裂,奇寒异热之时,天地阴阳错…
-
针刺保健-《中医养生学》
一、针刺保健的概念 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起来,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针刺保健。…
-
保健灸法-《中医养生学》
一、保健灸法的概念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保健灸法。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健康,是我国独…
-
阳虚体质-《中医养生学》
(一)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平素怕寒喜暖、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 (二)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
-
疾病命名-《中医外科学》
历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种性质的疾病。外科…
-
引流法-《中医外科学》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术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
-
疖-《中医外科学》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
-
手足部疔疮-《中医外科学》
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疗;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
-
腋痈-《中医外科学》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
-
柴胡-《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发热…
-
寒水石-《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咸,大寒。入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等症。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
-
西瓜皮-《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外皮。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暑,泻热除烦。 【临床应用】 用于暑热烦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味甘性凉,善清暑热,能解烦渴…
-
咳嗽-《产宝》
产后七日内.偶感风寒.鼻塞咳嗽声重者.于生化汤中加杏仁.苏子.陈皮.以顺气化痰.切勿发表.兼忌凉药.
-
后序-《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者,黄氏述《伤寒》、《金匮》方药之旨而作也。 自神农尝百草以治民疾,而医学始兴,故言药性者以神农为主。而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汉志》不著录,其言不类上古,又杂出后汉…
-
自汗-《产宝》
经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有所恐惧.汗出于肝.产后因劳伤脾.因惊伤心.因恐伤肝. 每多心慌.自汗之症.惟块痛未除.参术未可遽用.于生化汤中加炒枣仁二钱.设心慌无…
-
盗汗-《产宝》
睡中汗出.觉则止.此为盗汗.属阴虚.然不可偏用阴药.宜兼服参 .俾气旺则能生阴.效如影响.生化汤调牡蛎散服. 牡蛎散 牡蛎( 二钱) 人参(二钱) 黄 (生二钱) 当归(三钱) 熟…
-
大便不通-《产宝》
产后血少肠燥.传化为难.大便恒多秘结.经云.脏得血而能液.当补血为主.加以益气之品.服养正通幽汤数剂而安.设妄用下利峻药.愈通愈秘.卒至不救慎之. 养正通幽汤 (方见类伤寒)
-
小便不通-《产宝》
产后脾胃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往往小便短涩.切忌分利.当补以提之.益气生脉汤极验. 益气生脉汤 人参(二钱) 黄 (生二钱) 五味子(九粒) 麦冬(二钱) 当归(三钱) 茯…
-
呕吐不纳谷-《产宝》
呕者声与物俱出.吐者有物无声.此由脾胃虚弱.或寒气所客.或饮食所伤.以致气逆而食不得下.在七日内块痛未除.宜服安胃行血汤.块痛已除.而呕不止.谷气不纳.服加减六和汤.服前二方.胃和…
-
伤食-《产宝》
伤食必于补气血药中审所伤何物.以消导药佐之.如伤谷食宜神曲谷芽.伤肉食宜麦芽山楂.伤果食腹内痛甚宜吴茱萸砂仁.世医每遇此症.专消无补.反伤胃气.不应又误认为原伤.食物未消.倍加宽胸…
-
膨胀-《产宝》
产妇素弱.临产又劳.中气不足.胸膈窒滞.胃虽纳谷.传化艰难.医者误认伤食.而擅用消导之剂.或因气郁. 而专事疏散.或因大便秘结.而妄议攻下.此膨胀所由来也.治法当大补气血为主.所谓…
-
泄泻-《产宝》
产后泄泻.悉属脾虚.亦有因寒因食之殊.惟热泻甚少.治法与杂症诸泻不同.诚以恶露未消.难以遽补.元气暴竭.难以议消.太温恐新血流崩.骤寒虑血凝变症.大抵产后患此.先宜服生化汤.加茯苓…
-
痢疾-《产宝》
七日内外.患赤白痢后重便脓.最为难治.夫痢以通利为主.然产后而欲推荡秽邪.虑元气之虚弱.欲滋补气血. 恐积滞之留连.余于此症.斟酌数四.只有服生化汤.去黑姜.加木香四分.方能并行不…
-
烦闷-《产宝》
烦为虚烦.闷为满闷.虚烦者血液耗散.心神不守.宜猛进独参汤.满闷者胸膈郁滞.恶露攻心.宜生化汤.用水磨木香二分冲服.虚甚加参.此二症.设误用枳壳香附乌药峻烈之品.则元气蚀损.而病转…
-
产后调护法-《产宝》
产毕须闭目稍坐.然后上床.以被褥靠之.暑月以席卷.数枕靠之.若自己把持不住.令老练女人靠之.不可实时睡倒.常以手从心至脐.随意按摩.俾恶露下行.房中安放醋盆.以烧红烈炭 之.以防血…
-
甘草-《长沙药解》
【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
-
白术-《长沙药解》
【本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
-
人参-《长沙药解》
【本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
-
大枣-《长沙药解》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
-
胶饴-《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伤寒》小建中汤,胶饴一升,芍…
-
粳米-《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 《金匮》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半夏…
-
薏苡-《长沙药解》
【本经】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生平泽及田野。 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泻湿,补己土之精…
-
小麦-《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甘、微苦,《素问》: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小麦是手太阴药。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润辛金之枯燥,通壬水之淋涩,能清烦渴,善止悲伤。 《金匮…
-
大麦-《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甘、酸,性滑,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利水消疸,止渴生津。 《金匮》硝矾散方在硝石。用之治女黑疸,以其利水而泻湿也。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治妊娠作渴,以其润肺而生津也…
-
神曲-《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辛、甘,入足太阴脾经。化谷消痰,泻满除癥。 《金匮》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百病,以其调中而消滞也。 神曲辛烈之性,化宿谷停痰,磨硬块坚积,疗胀满泄利,化产后瘀血…
-
吴茱萸-《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
-
蜀椒-《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经。暖中宫而温命门,驱…
-
干姜-《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
-
生姜-《长沙药解》
【本经】见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
-
半夏-《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
-
代赭石-《长沙药解》
【本经】代赭。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 味苦,气平,入足阳明胃经。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 《伤寒》旋覆花代赭…
-
厚朴-《长沙药解》
【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伤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
-
枳实-《长沙药解》
【本经】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味苦、酸、辛,性寒,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 《金匮》枳术汤,枳实…
-
栀子-《长沙药解》
【本经】卮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
-
香豉-《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阴脾经。调和脏腑,涌吐浊瘀。 《伤寒》栀子香豉汤方在栀子。用之治伤寒汗下后,烦热,胸中窒者。土湿胃逆,浊瘀凝塞,香豉扫浊瘀而开凝塞也。治伤寒汗吐…
-
黄芪-《长沙药解》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
-
甘李根白皮-《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涩,性寒,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金匮》奔豚汤,甘草二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生葛五两,黄芩三两,芎?二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甘李根白皮一斤…
-
狼牙-《长沙药解》
【本经】牙子。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搔,恶疡,创痔,去白虫。一名狼牙。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乙木之郁热,疗女子之阴疮。 《金匮》狼牙汤,狼牙三两,水四升,煮半升,以…
-
猪胆汁-《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经。清相火而止干呕,润大肠而通结燥。 《伤寒》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治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
-
乌梅-《长沙药解》
【本经】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伤寒》乌梅丸,乌梅三百个…
-
枣仁-《长沙药解》
【本经】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藏,轻身延年。生川泽。 味甘、酸,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 《金匮》酸枣仁汤,酸枣仁…
-
山茱萸-《长沙药解》
【本经】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金匮》八味丸方在地黄。用之治男…
-
艾叶-《长沙药解》
【本经】白蒿。味甘平。主五脏邪气,风寒温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川泽。 味苦、辛,气温,入足厥阴肝经。燥湿除寒,温经止血。 《金…
-
灶中黄土-《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辛,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燥湿达木,补中摄血。 《金匮》黄土汤,灶中黄土半斤,甘草二两,白术三两,黄芩三两,阿胶三两,地黄三两,附子三两。治先便后血。以水寒土湿,…
-
新绛-《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 《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妇女半产漏下,以其敛血而止漏泄也。新绛利水渗湿,湿去则木达而血升,故能止崩漏。…
-
马通-《长沙药解》
【本经】无。 味辛,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最能敛气,长于止血。 《金匮》柏叶汤方在柏叶。用之治吐血不止,以其敛气而收血也。 白马通性善摄血,其诸主治,专止吐衄崩漏诸血。
-
王不留行-《长沙药解》
【本经】味苦平。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山谷。 味苦,入足厥阴肝经。疗金疮而止血,通经脉而行瘀。 《金匮》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十分,蒴藋细叶十分,…
-
桂枝-《长沙药解》
【本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
-
心包络经分寸歌-《刺灸心法要诀》
心络起自天池间,乳后傍一腋下三,天泉绕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参, 门去腕后五寸,间使腕后三寸然,内关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横纹间,劳宫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注〗天池穴,在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