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归档:2020年08月
-
起源-《中医外科学》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 以后发展到用砭…
-
形成-《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那时已有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其中《灵枢·痈疽》所载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
-
发展-《中医外科学》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外科发展较快。两晋南北朝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介绍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经验,如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狗脑敷治疯狗…
-
成熟-《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明·薛己著的《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 汪机的《…
-
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中医外科学》
第一节 疾病命名 历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
-
疾病命名-《中医外科学》
历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种性质的疾病。外科…
-
分类释义-《中医外科学》
《灵枢·痈疽》篇首将外科疾病的分类以痈疽概之,并以脏腑隶之。后人又以疮疡两字概括一切外科疾病,且以病变在皮、肉、脉、筋、骨的不同,来分别表里阴阳;又依据疮疡的发病过程分为肿疡、溃疡…
-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学》
外科疾病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机,对于诊疗外科疾…
-
致病因素-《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其中,外因者有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者有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现分述之。 一、外感六淫邪毒 风、寒、暑、…
-
发病机理-《中医外科学》
一、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人身气血相辅而行,循环全身,周流不息,当人体感受六淫邪毒、特殊之毒,承受外来伤害,或…
-
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
-
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中医外科学》
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人身气血相辅而行,循环全身,周流不息,当人体感受六淫邪毒、特殊之毒,承受外来伤害,或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房室损…
-
气血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中医外科学》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 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病理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呈动态变化。当…
-
脏腑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中医外科学》
由于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有机体,因此,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发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
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中医外科学》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局部损伤后易为毒邪侵犯而发生痈肿,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油风的…
-
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四诊应用-《中医外科学》
望、闻、问、切四诊,是外科辨病与辨证的重要手段。四诊的内容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临床运用时必须相互参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辨证。 一、望诊 …
-
望诊-《中医外科学》
望诊是通过医生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望局部病变、望精神、望形态、望舌等内容。 (一)望局部病变 外科疾病的症状,首先反映在体表,且有局部病变,这是外科…
-
闻诊-《中医外科学》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听觉来辨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呃逆等;二是以嗅觉辨患者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 患者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
-
问诊-《中医外科学》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的发生经过和症状。问诊的顺序是,先问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
-
切诊-《中医外科学》
切诊包括切脉(脉诊)和触诊两大类。 (一)脉诊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虽有局部症状可以进行辨证,但如不切脉,就无法详细辨识病情的变化,正如《疡医选粹》说:…
-
辨阴证阳证-《中医外科学》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
辨肿-痛-痒-脓-麻木-《中医外科学》
外科疾病中的疮疡与皮肤病,局部必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主要包括肿、痛、痒、脓、麻木以及皮肤病的各种损害,而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不同,程度有异。因此,根据这些不同情况,可以分…
-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辨善恶顺逆,即指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所谓“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盲,其中的“善”…
-
辨肿-《中医外科学》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临床上常根据肿势的缓急、形态、部位、色泽以及伴随症状,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一)辨肿的外形 1.局限性 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
-
辨痛-《中医外科学》
痛由多种因素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而成,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疼痛增剧与减轻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由于患者邪正盛衰与痛的原因不一,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疼痛的发作情况也有所不同…
-
辨痒-《中医外科学》
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肤失濡养而成。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自觉症状,疮疡的肿疡、溃疡过程中亦有发生。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病变的过…
-
辨脓-《中医外科学》
脓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在不能消散的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症状。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所以疮疡在局部诊断时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如疮疡已成脓,还应该辨脓的部位…
-
辨麻木-《中医外科学》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所致麻木的情况也有差别。 如疗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常易导致走黄…
-
辨溃疡形色-《中医外科学》
肿疡在不能消散吸收的情况下,破溃而形成溃疡。由于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异、疾病的性质不同,局部溃疡所表现的形态与色泽也有所不同。医生可以通过辨溃疡局部的形色分析病情,判断转归和预后。 一…
-
辨经络部位-《中医外科学》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循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
-
外科治法-《中医外科学》
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基本与内科相同,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以及结合疾病应用的某些方药,则有显着区别,也为外科的特点。而外治…
-
内治法-《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手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
-
内治三法则-《中医外科学》
(一)消法 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具体应用时,必须针对病情,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有表邪者解…
-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中医外科学》
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
-
解表法-《中医外科学》
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的一种治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之意。具体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法分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 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
-
通里法-《中医外科学》
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目的的一种治法。通里法又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
-
清热法-《中医外科学》
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一种治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热泻火;邪人营血者,当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
-
温通法-《中医外科学》
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临床运用时,分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和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 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祛风…
-
祛痰法-《中医外科学》
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一般来说,痰不是疮疡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使气机…
-
理湿法-《中医外科学》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举例清热利湿方,…
-
行气法-《中医外科学》
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气血凝滞是外科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局部的肿与痛即是由气血凝滞所致,故外科疾患由气血凝滞者最为多见。气为…
-
和营法-《中医外科学》
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疮疡的形成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但其病理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而成,故和营法在外科内治法中应用广…
-
内托法-《中医外科学》
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时,分为…
-
补益法-《中医外科学》
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方剂举例益气方,如四君子汤…
-
养胃法-《中医外科学》
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凡外疡溃后脓血大泄,必须靠水谷之营养,以助气血恢复,加速疮口愈合;若胃纳不振,则生化乏源,气血不充,溃后难敛。养胃法在具体…
-
药物疗法-《中医外科学》
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 (一)膏药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膏药是按配…
-
外治法-《中医外科学》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法是指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
-
膏药-《中医外科学》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
-
油膏-《中医外科学》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目前,油膏的基质有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在应用上,其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在…
-
箍围药-《中医外科学》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
-
掺药-《中医外科学》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掺药的种类很多,用来治疗外科疾患,范…
-
针灸法-《中医外科学》
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
-
熏法-《中医外科学》
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 适应证:肿疡、溃疡均可应用。 用法:神…
-
手术疗法-《中医外科学》
手术疗法,就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手术…
-
切开法-《中医外科学》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使用切…
-
烙法-《中医外科学》
烙法,是把火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烙法分两种,一种是火针烙法,另一种是烙铁烙法,其适应证与用法均不相同。 1.火针烙法 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
-
砭镰法-《中医外科学》
砭镰法俗称飞针,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 用法:先常规消毒,然后用…
-
挂线法-《中医外科学》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在瘘管或窦道上,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
-
结扎法-《中医外科学》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利用线的紧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对较大脉络断裂而引起活动性出…
-
药筒拔法-《中医外科学》
药筒拔法,是采用一定的药物与竹筒若干个同煎,乘热急合疮上,借助药筒吸取脓液毒水,具有宣通气血、拔毒泄热的作用,从而达到脓毒自出、毒尽疮愈目的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适用于有头疽坚硬散…
-
其他疗法-《中医外科学》
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等。 (一)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
-
引流法-《中医外科学》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术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
-
垫棉法-《中医外科学》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脓出…
-
熨法-《中医外科学》
熨法是把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常因药物的炒煮不便,而较少应用,但临床上单纯热敷还在普遍使用。 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湿痰…
-
热烘疗法-《中医外科学》
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
-
浸渍法-《中医外科学》
浸溃法古称溻渍法,是把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瘙痒、脱屑,内、外痔的肿胀疼痛等。 …
-
疖-《中医外科学》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
-
疔-《中医外科学》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
-
颜面部疔疮-《中医外科学》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颜面部疗疮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
-
手足部疔疮-《中医外科学》
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疗;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
-
疫疔-《中医外科学》
疫疗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疗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疗”、“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或泞发走黄。《证治准…
-
烂疔-《中医外科学》
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备急千金要方》云:“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瘢,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诸病源候论·丁疮候》云:“亦有肉突起…
-
痈-《中医外科学》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本节只讲述外痈。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
-
颈痈-《中医外科学》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温夹痰热或…
-
腋痈-《中医外科学》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
-
胯腹痈-《中医外科学》
胯腹痈是指生在胯腹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古代称为“跨马痈”。其特点是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步行困难。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多因下肢、阴部破损,外染毒邪循经而继…
-
委中毒-《中医外科学》
委中毒是发生在胭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委中毒》云:“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缓则筋缩而成废疾。”其特点是胭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
-
脐痈-《中医外科学》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多因结扎、剪断脐带,或在包扎处理时感染毒邪而发病。也可由于脐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症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继发感染邪毒引起。其特…
-
发-《中医外科学》
“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
-
锁喉痈-《中医外科学》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
-
手发背-《中医外科学》
手发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
足发背-《中医外科学》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
-
有头疽-《中医外科学》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6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
-
无头疽-《中医外科学》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如发于长骨者多损骨;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证治全书》云:“阴…
-
附骨疽-《中医外科学》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备急千金方》云:“以其无破…
-
环跳疽-《中医外科学》
环跳疽是指发生在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后难以收敛,容易造成残废。《外科大成》云:“环跳疽生环跳穴,漫肿隐痛,…
-
发颐-《中医外科学》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
-
流注-《中医外科学》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
-
丹毒-《中医外科学》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
-
走黄与内陷-《中医外科学》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相当于西医的毒血…
-
走黄-《中医外科学》
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疮疡经验全书·疔疮》云:“疗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癀走,即走黄。该书作者窦汉卿从局部表现…
-
内陷-《中医外科学》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称之为“内陷”。 临床以有头疽并发内陷者较为多见,因此又称为“疽毒内陷”。其特点是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
-
瘰疬-《中医外科学》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薛氏医案·瘰疬》云:“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河间六书·瘰疬》云:…
-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
-
流痰-《中医外科学》
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在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外科医案汇编》云:“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
-
乳痈-《中医外科学》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诸病源候论·妬乳候》云:“此由新…
-
乳发-《中医外科学》
乳发是以乳房红肿痛热,溃后大片皮肉腐烂坏死,甚至热毒内攻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外科启玄·乳痈》云:“乳肿最大者名曰乳发。”《医宗金鉴》云:“此证发于乳房,锨赤肿痛,其势更大…
-
乳痨-《中医外科学》
乳痨是以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病程缓慢为主要表现的结核性疾病。纱》科理例·乳痈》云:“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
-
乳核-《中医外科学》
乳核是以乳中结核,状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