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叶柳蒡汤都有透疹清热之功,而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出。但前方专于解肌透疹,其透散清热之力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发的基础方;后方不仅透疹清热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发不出,热毒内蕴兼有津伤的常用方,所以麻疹患者可以适当食用。
出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竹叶柳蒡汤药材组方及用量】
西河柳1克。荆芥,穗蝉蜕,薄荷,甘草,知母(蜜炙)各3克。炒牛蒡子,葛根各4.5克。玄参6克。麦门冬9克。竹叶30片。
【竹叶柳蒡汤功效与作用】
透疹解毒,清宣肺胃。
【竹叶柳蒡汤主治及适应症】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适应症:手足口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竹叶柳蒡汤病机分析】
【竹叶柳蒡汤方解】
西河柳“近世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神药…“功专发麻疹”,故为麻疹透发不出的要药;葛根、牛蒡子、蝉蜕、荆芥、薄荷既协助西河柳透疹,又开宣肺气;竹叶、知母、玄参、麦门冬清泄肺胃,生津止渴,其中竹叶尚能清心利尿,导热下行,具有清上导下之功,四药合用,使热去则烦闷躁乱之证除,阴充则唇干口渴之证愈;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如此配伍,发散而无助热伤津之扰,清里而无凉伏气血之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透疹的良方。
临床以麻疹透发不出,并见喘嗽、发热、烦躁、苔薄黄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喘咳甚,加枇杷叶、前胡、白前;咽喉肿痛,加板蓝根、大青叶;疹色暗红,加牡丹皮、赤芍;热甚,加连翘、石膏;麻疹未透,里热不甚,减知母、玄参、麦门冬。临床使用注意麻疹热不甚,阴津未伤者,不宜使用,恐有邪毒内遏之弊。
【竹叶柳蒡汤方义】
方中西河柳、牛蒡子、竹叶为君,辛凉宣透,清热开泄,解肌发表;蝉蜕、薄荷、葛根、荆芥为臣,辛透泄热,解表祛风;知母、玄参、麦冬为佐,清热解毒,滋阴凉营;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同用,能解肌透疹,故治痧疹透发不出者。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中医方剂学》补。
【竹叶柳蒡汤辨证要点】
【竹叶柳蒡汤加减用药】
里热炽盛,加石膏、冬米(即粳米)
【竹叶柳蒡汤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竹叶柳蒡汤方剂中各组成之角色(君、臣、佐、使)】
西河柳泄热透疹;牛蒡子散风热而解毒;竹叶清泄上焦烦热;荆芥、葛根疏通皮毛;知母、玄参、麦冬清热解毒生津;薄荷、蝉蜕疏风散热;甘草和中解毒。
- 君:西河柳、牛蒡子、竹叶
- 臣:荆芥、葛根、知母、玄参、麦冬
- 佐:薄荷、蝉蜕
- 使:甘草
【竹叶柳蒡汤煮法】
水煎服,一日一剂,于饭后一小时分3次服。
【竹叶柳蒡汤禁忌及使用注意】
麻疹热不甚,阴津未伤者,不宜使用
【竹叶柳蒡汤附方】
清解透表汤(《儿科学》) 由西河柳、蝉蜕、葛根、升麻、连翘、金银花、紫草根、桑叶、甘草、菊花、牛蒡子组成。功能清热解毒透疹。主治麻疹初起,发而不透。
【竹叶柳蒡汤类方比较】
【竹叶柳蒡汤医案】
【竹叶柳蒡汤药理研究】
促汗腺分泌以发汗解热,抗炎,抑菌,抗凝血。其中西河柳、薄荷、荆芥、牛蒡、知母、葛根、蝉蜕,发汗解热,均有抗菌作用;薄荷、荆芥扩张皮肤血管,促汗腺分泌,以发汗解热;玄参扩张血管,促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甘草抑制病菌,解毒,抗炎;麦门冬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加外周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葛根亦能扩张血管。
【竹叶柳蒡汤现代应用】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神经性皮炎、痤疮、药物性皮炎、银屑病等病症。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症。
1.手足口病:以本方联合利巴韦林治疗62例,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60例对照。两组常规护理相同,且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疗程均为5日。疗效评定以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为治愈。结果:治愈23例,有效35例,无效4例。(《当代医学》2011年第4期)
2.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本方加减治疗38例。同时做好休息、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缓解、阳性体征转阴,尿检正常为痊愈。结果:38例均痊愈。平均疗程12日,半年随访无复发。(《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第12期)
【竹叶柳蒡汤口诀方歌】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竹叶柳蒡葛根蝉,芥薄知母玄麦甘,热甚石膏与麦冬,痧疹不透服之安。
【竹叶柳蒡汤相关文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作出诊断或接受任何治疗之前,请寻求合法的医师,非中医师请勿擅自处方服药。切勿模仿施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电子书籍,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以及许多相关书籍、药学专著、杂志、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中医学爱好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xuet.cn/19336.html